1953年12月25日,香港九龙石硖尾寮屋区大火导致5万人无家可归🦽,催生了香港政府的公共住房建设🧝,是观察香港公共建设的极佳窗口:比如工务局的“包宁平房”⛺️💗、安置事务处的“多层安置大厦”、房屋建设委员会的“廉租房”✴️、房屋委员会和房屋署的“房屋建设十年计划”(1973—1982),20世纪70年代公屋居民自发组织互助委员会,直到20世纪90年代房委会正式建立房屋管理咨询委员会🥜,居民开始正式参与房屋管理🈶、维修和改善工程等事务的民主讨论。政府承担公共建设责任,主导建设过程🚄,有序改进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🧔🏽♀️⚓️,最终设立正式制度吸纳和整合公众参与🛵,这是香港政府“居者有其屋”社会政策的典型模式。
在自然与生命的关系史上,普通人的生死由命、富贵在天是一种常态,在自然风险得不到清晰识别的地方,在社会经济生活得不到有效干预的地方🧉,面对自然灾害的疯狂肆虐,个人◀️、家庭及更大群体的生命渺小而脆弱,随时可能跌入险境。
古今中外,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让先来看看山体滑坡灾害的巨大危害,以发生时间为序,19世纪的瑞士(1806,致死457人)🥹,20世纪的加拿大(1903,致死70人)、塔吉克斯坦(1911🌶,致死54人💁🏽♂️;1949,7200人)⏰、印度尼西亚(1919🥪,致死5110人;2004,致死32人)、中国(1920♿️❤️,致死10万人🆘☝🏼;1933,致死3100人;2009🙂↕️,致死439-600人🦈;2010,致死1287人)、墨西哥(1920,致死600-870人)、哈萨克斯坦(1921,致死约500人)、意大利(1921,致死约100人;1963🤣,致死约2000人;1987,致死29人)、美国(1925,致死6人🙇🏼;1964🌒🙆🏽♂️,致死106人;1969,致死150人🙌🏼;1980🤶🏽,致死57人;2005,致死10人)、日本(1938,致死约1000人📽;1953,致死1382人🙋🏿;1958,致死1094人🤽🏽♀️;1959,致死159人;1968🐂,致死104人;1972👩🏻🦯➡️👶🏽,致死64人)⇾、秘鲁(1941👮🏻♂️👳🏼♀️,致死4000-6000人🧚🏿♂️;1962,致死4000-5000人♠️;1970,致死22000人🤌🏻;1971,致死约400-600人💐;1974,450人)𓀂、西班牙(1945,致死15人)🥦、印度(1948,致死500人;2001↙️,致死40人)🗣、哥伦比亚(1954,超过致死300人)🧑🏽🦱、智利(1965,超过200人)🦵🏼🦜、英国(1966,致死144人)🎀、巴西(1967,致死230)🏊🏿♂️、瑞典(1977💆🏼♀️,致死4人)🌯✍️、波多黎各(1985,致死129人)👩🏿🚒、哥伦比亚(1985👮🏼♂️,致死23000人)👆、澳大利亚(1997,致死18人)、委内瑞拉(1999,致死约3万人)、菲律宾(2006,致死1126人)、孟加拉(2007,致死123人)🆕、埃及(2008,致死119人)🛝、巴基斯坦(2010,致死20人)👨🏼🎓、乌干达(2010🏌🏿🤛🏼,致死100-300人)🌝,无论穷国富国、弱国强国、小国大国,在自然得不到驯服之地🍗,都无法避免生命的巨大损失。
为了生命安全,必须驯服自然,现代国家治理史上试图改善人类生活状况的各种公共工程,无不秉持着这种强烈的人定胜天精神,最为切身的例证发生在殖民时代的中国香港🧷。1972年6月18日🕸,星期日,大雨倾盆,香港贫民区九龙秀茂坪一道40米高的路堤土坡倒塌,71人顷刻毕命。仅仅数小时后👨🏿💻🦴,港岛富人区半山宝珊道一处临时挖掘工地发生斜坡崩塌Ⓜ️,引发山泥倾泻,导致一栋12层的住宅楼轰然落地🐽🏷,67人瞬间消逝。悲剧再次证明☛,自然得不到驯服,生命就得不到安全,风险面前人人平等🥳,无论贫穷还是富有。
这起事故的结局很像现代国家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🤷🏽👨🏿✈️,港英政府的消防处、民安处🧼👇🏼、医疗救援处💏、驻港英军迅速搜救生还者,各种民间组织积极参与,社会各界踊跃捐资赈灾,事后港英政府还成立专门委员会全面调查整个惨剧的前因后果。考虑到香港70%的土地为山地🏭,风雨灾害频仍且破坏力极强🚵🏽♀️,危机应对式的临时处置绝无可能实现长治久安,为保护人类生命而驯服自然仍然不是常规化、例行化、制度化的政府职责,“安全政治学”仍然付之阙如📂。这种生死由命、孤立无援状态的最大受害者,是贫苦大众🐌,是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的寮屋贫民🫱🏽,他们与19世纪下半期直至20世纪初居无定所的渔民一样,饱受风雨摧残🔷,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👋🏽。
转机出现在另一次危机之后。四年后的1976年8月👓,秀茂坪再次发生斜坡倒塌,山下民居遭泥沙冲刷,18人烟消云散👾。四年间丧失156条性命,香港政府终于开始彻底反思自己的不作为👨🏻🔧🕗,决心视防止类似事故发生🙇🏻♂️💂🏽♂️、照看个体生命安全为己任➙,于1977年成立土力工程处,专司斜坡加固🧝🏼♀️,消除斜坡安全隐患✹,降低惨剧的发生概率。一旦个体生命安全正式纳入政府治理的当然范畴,看似机械的斜坡安全公共工程也就成为拯救生命的必要行动。三十多年来,土力工程处建设防范斜坡事故基本制度的过程,反映了政府照看生命安全的大致步骤📻⚜️。
首先是针对全体对象,收集基本事实🙋🏼♂️,积累基本知识。每个斜坡都统一编号,逐一登记名称代码📒🧜♂️、地理位置和安全状况🏊🏼♀️,一个覆盖全香港57000个(公共斜坡39000个👶,私人斜坡18000个)人造斜坡的斜坡信息系统和斜坡名册建立起来🏃🏻♂️,纳入每个斜坡的统一编号,所处的楼宇名称🔤、屋苑名称✡︎、街道名称、地段编号🚲、牌照编号、租约编号和安全维修状况🪲,每个斜坡都有了自己的“身份证”🤦🏻♀️,斜坡成为新的治理对象。
然后是设定标准🚀,界定资格,建章立制。制定岩土工程安全的统一认定规范、标准和制度。为了准确确认👨👩👧、识别每个斜坡的安全状况🛤,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岩土流动勘察系统建立起来🚧,涵盖最先进的全球定位🪓、流动地理信息、流动电脑应用和无线通讯系统🤾🏼♀️,让工程师和地质专家即时获取勘探地的相关资料🚢,为公共政策提供更加及时可靠的依据。
最后是执行既定规范和标准,进行安全评估💹、状况检查等具体认定活动。根据所获取的基本事实与标准规范,定期检查所有公共与私人工程项目,确认和识别不合标准的斜坡,评估是否维修、巩固,是否需要迁移安置危险地带的寮屋贫民,定期维修全部政府斜坡并检查私人斜坡😦。这套有效的斜坡安全认定体系,使土力工程处有能力与天文台共享重要资料🖼,合作运行山泥倾泻警报系统。为了将防范斜坡事故、保障生命安全凝聚成社会共识,土力工程处还向一般市民灌输斜坡安全知识🚍,并使之成为中学生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课程内容🔑。
通过收集事实、积累知识,设定规范、建章立制,以及识别鉴定🤹🏽♂️、评估检查,土力工程处不仅承担了检查所有政府部门维护的公共斜坡(八个政府部门负责维修斜坡,但检查权归属土力工程处,参见图1-1)和公私机构所有岩土工程的责任,还有权命令私人业主维修私人斜坡👩❤️👩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🌱,土力工程处还建议香港政府统一安置了74800位原来生活在危险地带的寮屋居民‼️,大大减少了斜坡崩塌事故及其灾害后果,斜坡事故水平降低了一大半,死亡人数大大减少(参见图1-2)🍼,1995年以后就没有再发生过多人死亡的斜坡安全事故,从而成为政府公共建设的鲜明典范,中国香港特区的斜坡安全水平已经领先于意大利、德国💆🏿♀️、澳大利亚、加拿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。